宣布從此不再參選院士的饒毅或許又將創(chuàng)造一次“第一”。
昨天上午,由于落選院士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的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在科學網(wǎng)博客中發(fā)出“挑戰(zhàn)”,提出和院士良性競賽,“在10年以后,看看有多少中國的院士超過饒毅在中國的科學工作。”
昨天中午,身在國外的饒毅教授向記者電話證實了這篇博文正是自己提交給科學網(wǎng)編輯的,“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更有意義。”
饒毅將競賽的對象限定為主要在生命科學做探索性科學研究的院士,和自己年資相同或更年輕還有沖勁的,在1977、1978年以后上大學,1991年以后獲得博士學位,或1994年以后有獨立課題組。
但他同時表示,“其他人有興趣也可以自愿加入。”
饒毅稱,競賽的標準是在中國做的科學研究,是否針對重要和有意義的問題,其工作對本學科領域的貢獻,在人類知識推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這樣的競賽是否小孩子氣?
饒毅給出的答案是,“有理想的孩子氣遠遠好于中國不良習俗的所謂‘成熟’:在國際上畏畏縮縮不能上臺面,在國內背后搞人水平高。”
饒毅表示,這篇博文也使落選院士事件不以爭論而結束,而以向前看、大家努力在中國做好科學而結束,“公開提出競賽,也許能起良性的激勵和鞭策作用:提倡在中國做好科學研究,共同努力提高中國目前還不高的科學水平。”
饒毅把這一舉動解釋為對“亟需解決國際副教授水平做中國院士而榮休”的一種激勵。
在饒毅看來,中國目前科學水平還不是很高,一些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做到國際上比較好大學的副教授后又當選院士,然后離開科研一線,等于對中國科學釜底抽薪,使中國科學的高度被“封頂”或“腰斬”。
在博文中,饒毅還呼吁,院士制度改革需靠“自律”:重新稱為“學部委員”。
饒毅表示,中國的院士制度,是因為加上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目前的水平,才帶來一些副作用,使學術榮譽回歸只能在學界內部有價值而不方便用于學界以外,過一段時間,可能副作用就要減少很多。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xù)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專業(yè)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