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陽益胃湯出自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卷中,藥物組成:黃芪(30克)半夏(15克)人參(15克)炙甘草(15克)獨活(9克)防風(9克)白芍藥(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澤瀉(5克)白術(5克)黃連(1.5克)。主 治:一、脾胃虛弱、怠惰嗜臥。二、體重節(jié)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shù),不欲食,食不消。三、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
1.升陽益胃湯治腸易激綜合癥
張某,男,38歲,2009年2月12日初診。泄瀉反復發(fā)作2年,加重半月。2年前因飲食不當致腹痛、腹瀉,經(jīng)治緩解,但腹瀉仍反復發(fā)作。本次因喝冷飲而癥狀加重,腹瀉每日3~5次,腹脹腸鳴,時有完谷不化,身重神倦,食減納呆。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結腸內窺鏡檢查正常。證屬脾胃虛弱,濕盛作泄。治宜益氣升陽,健脾化濕。方用升陽益胃湯加減。處方:柴胡、澤瀉、甘草各10g,黃芪30g,焦白術、茯苓各20g,黨參、白芍、半夏、陳皮、羌活、獨活、葛根、防風各15g,每日1劑,水煎服。3劑后泄瀉次數(shù)即為每日1~2次,腹脹腸鳴減輕,飲食知味。仍以上方加減服用1周,諸癥悉除,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按: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類十分常見的胃腸道功能疾病,令人驚異的是其發(fā)病率極高,僅次于感冒。根據(jù)其主要癥狀分為腹瀉型(D-IBS)、便秘型(C-IBS)和交替型(A-IBS,即腹瀉、便秘交替出現(xiàn))三種類型。該病的癥狀表現(xiàn)是突然出現(xiàn)腸鳴亢進、腹痛、稀便,有的人還可能會伴有皮膚潮紅、瘙癢、蕁麻疹、哮喘等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的癥狀,待精神緊張狀況得到緩解之后,各種癥狀又很快消失。腸易激綜合癥屬中醫(yī)久瀉范疇,主要病變在脾胃與大腸,脾虛濕盛是其發(fā)病的重要因素。久瀉者脾必虛,脾氣虛弱,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腸胃正常的水液成為濕濁,濕從下泄而出現(xiàn)諸癥。遵東垣:“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濕”,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風藥升陽”之理論而擬升陽益胃湯治之。另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多數(shù)驅風藥具有抗炎、抗菌及興奮迷走神經(jīng)作用,可調節(jié)腸管的蠕動與分泌。因此,治療久瀉脾虛濕盛之證,健脾益氣與祛風升陽藥相配,效果甚優(yōu)。
2.升陽益胃湯治反復呼吸道感染
患者,男,6歲。2008年2月6日初診,2年來經(jīng)常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流涕、咽喉腫痛等癥狀。醫(yī)生診斷為“反復呼吸道感染”,服西藥,輸液雖能取效一時,但反復發(fā)作,家長甚是苦惱,隨求診于吾,患兒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間歇咳嗽、咳痰,舌淡苔白膩。證屬肺脾兩虛,治宜健脾益氣固表,擬升陽益胃湯加減。處方:炙黃芪、黨參、炒白術、防風、茯苓各10g,法半夏6g,陳皮、炙甘草各6g,柴胡、桂枝、羌活、獨活各6g,百部10g,赤芍、澤瀉各5g,黃連3g,炒萊菔10g。每天1劑,水煎服。服藥15劑,諸癥悉除,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按:反復呼吸道感染(RRI)是小兒常見病,發(fā)病率達20%左右,以2~6歲最常見?;加蠷RI的小兒簡稱復感兒,在1年內有7~10次以上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多為先天性因素或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或喂養(yǎng)方式不當,以及遺傳、護理、居住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若治療不當會導致哮喘、心肌炎、腎炎等病,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fā)育與身體健康,為目前兒科領域內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反復呼吸道感染屬于中醫(yī)“虛證”范疇。由于小兒稟賦不足,肺脾兩虛,肺氣虛弱則衛(wèi)表不固,脾胃虛弱則化源不足,五臟皆虛,故易受外邪侵襲。升陽益胃湯,李東垣謂之“肺之脾胃虛方”。方中六君子湯健脾益氣化痰,玉屏風益衛(wèi)固表,增強肌體抵抗力,祛風藥驅邪外出,補瀉升降,健脾益肺,合而成方,對反復呼吸道感染,療效確切。
3.升陽益胃湯治腦供血不足
患者,女,48歲,2009年12月10日初診。經(jīng)常性頭痛頭昏已2年,加重1月。曾在某醫(yī)院做經(jīng)顱超聲多普勒檢查示腦血管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癥見眩暈頭痛,兩顳部時有搏動性疼痛,記憶減退,怠惰嗜臥,四肢沉重,口苦舌干,飲食無味,舌淡苔白膩,脈細緩。證屬脾胃氣虛,濕濁中阻,清陽不升,腦脈失養(yǎng)。治宜益氣升陽,祛風除濕,擬升陽益胃湯加減。處方:黃芪30g,蔓荊子20g,黨參、白術、羌活、赤芍、防風、葛根、天麻、茯苓各15g,柴胡、半夏、陳皮、甘草各10g,每日1劑,水煎服。服5劑后頭昏頭痛明顯減輕,四肢輕快。繼以上方加地龍、川芎等調治1周余而愈。
按:慢性腦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醫(yī)學家提出來的,是指各種原因導致大腦出現(xiàn)慢性的廣泛的供血不足,引發(fā)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xiàn)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為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慢性腦供血不足發(fā)病率高,據(jù)統(tǒng)計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中老年人的多發(fā)病。腦供血不足,可歸屬于眩暈、健忘等病證中。分為肝腎精虧、痰瘀互阻、肝火上亢、氣陰不足等證型?!秲冉?jīng)》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苦眩”,結合李東垣所述:“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以風藥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的理論,立法組方治療腦供血不足。祛風升陽藥如羌活、防風、葛根、柴胡、蔓荊子等,在迅速改善頭痛頭昏局部癥狀及全身沉重困痛癥狀方面療效顯著?,F(xiàn)代藥理實驗證實葛根能使腦血流增加,腦血管阻力下降;柴胡有明顯的降低血漿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羌活有抗血凝之效,對改善和消除腦動脈硬化所致的頭痛有不可忽視的療效。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guī)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