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筑波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美國《實驗醫(yī)學雜志》網絡版上發(fā)表報告說,他們發(fā)現免疫細胞中一種蛋白質會促進敗血癥的發(fā)病,這一發(fā)現有望幫助開發(fā)敗血癥治療藥物。
筑波大學教授澀谷彰率領的研究小組此前發(fā)現,在名為肥大細胞的一種免疫細胞表面有一種免疫受體MAIR―1。如果周圍有因細菌感染而死亡的細胞,這種蛋白質能很快感知死亡細胞的出現,進而減少吸引白細胞的物質,使白細胞不能集中到受感染部位消滅病菌。而血液中白細胞無法集中消滅病菌,會引起敗血癥。
研究人員在本次實驗中,讓15只實驗鼠感染腹膜炎,在100個小時之內,它們全部死于敗血癥。但是如果進行基因操作,使它們體內無法形成MAIR―1,則在同樣的實驗中,有40%的實驗鼠得以幸存。從而證實這種蛋白質會促進敗血癥發(fā)病。
敗血癥是指細菌進入血液循環(huán),并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從而引起全身性嚴重感染。敗血癥常伴隨肺炎、腹膜炎和術后感染等發(fā)病,一旦肺部等關鍵器官受波及,患者便有生命危險。全球每年有100萬人死于敗血癥。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