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呼吸道、腸道及**,是較典型的條件致病菌。致傷的因素或條件可歸納為下面幾點:
①抗生素大量、持續(xù)應用下導致的微生態(tài)失衡(菌群失調);
②基礎疾病重,加上免疫抑制藥、激素的應用;
③長期留置靜脈導管,特別是應用靜脈高價營養(yǎng)者。
危重的外科病人常具備上述的幾種條件,如不加警惕,發(fā)生率高,病死率也高。真菌的致病主要不在于其毒力,往往由于其菌量??股靥貏e是廣譜抗生素應用后,人體常駐菌群的變化是很明顯的,已有許多實驗研究證明,特別是腸道菌群的變化,其中對一般抗生素均不敏感的念珠菌,過度增長的現(xiàn)象尤為突出,加上外科病人的休克、手術、細菌性感染等應激性損害,腸黏膜屏障的損害比較常見,念珠菌經(jīng)腸道侵人,并播散全身的概率很髙。
第三軍醫(yī)大學燒傷研究所對大鼠,以熒光素標記腸道白色念珠菌進行體內示蹤,一再證明白色念珠菌可經(jīng)腸黏膜、腸淋巴結,播散至肝、脾、肺、腎,并從尿液中檢出。
美國學者創(chuàng)用磺胺嘧啶銀外用于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顯然減少了細菌的侵人性感染(創(chuàng)面膿毒癥),但近年來已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面曲霉菌、毛霉菌的感染呈10倍增加。這類真菌本來廣泛分布于空氣中,但在創(chuàng)面細菌被控制,真菌可在無抗衡的情況下過度生長,加以該菌對壞死組織有特殊嗜好,并有嗜血管性,很易侵蝕血管,導致急劇的進行性壞死,成為燒傷臨床“談虎色變”的病原菌。從而可看到許多外科疾患不能過分依賴抗生素控制感染,抗生素只可短期應用,盡快進行外科手術清除壞死組織、引流與解除梗阻。真菌感染經(jīng)常以二重感染的形式出現(xiàn),除非不慎靜脈輸入真菌污染的液體,多數(shù)發(fā)生在病程較長的病人。廣泛播散的真菌性感染,在尸檢中可出現(xiàn)腦、肺、心、腎等多處的壞死灶。
真菌感染的治療要根據(jù)病因。如因抗生素應用引起的菌群失調(或稱菌交替癥),首要的是停用或調整抗生素;如因靜脈導管引起的,拔除導管是第一措施。至于抗真菌藥,口服的制霉菌素只能抑制胃腸道的真菌,不能吸收,對深部真菌無效。對深部真菌證明有效者是兩性霉素可靜脈滴注,但腎、肝毒性大,反應也較重,如寒戰(zhàn)、高熱等。需小劑量試用,逐步增加至50mg/d,稀釋于500ml的5%葡萄糖溶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內,避光情況下,緩慢滴注一般為5小時,可避免強烈反應。氟胞嘧啶曾因毒性低,且可口服而被介紹應用,但療效顯然不如前者。一度曾介紹克霉唑,可口服,部分吸收,但療效不顯,只能局部外用。近年來問世的氟康唑,是新的三唑類抗真菌藥,從藥動學看,有其優(yōu)點,因蛋白結合率低,穿透組織力強(可通過血-腦屏障),在體內不代謝,能以原型從尿中排出,對深部念珠菌、隱球菌感染有效,毒性較兩性霉素B輕,被稱為第三代的抗真菌藥。但所謂毒性輕,是相對而言,仍應注意肝、腎功能的檢查,靜脈滴注時仍應稀釋至500ml,緩慢滴人。用量首劑400mg,隨后每天200?400mg,根據(jù)臨床反應,逐步減量至停藥。創(chuàng)面曲霉菌、毛霉菌感染,一旦侵入組織,易侵犯血管,進行性組織壞死發(fā)展急劇,在外科是個急癥,需緊急廣泛清創(chuàng),如壞死范圍廣泛,要考慮截肢以挽救生命,同時全身應用兩性霉索B。
預防
基礎疾病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應特別重視抗生素的合理應用。應用抗生素超過1周者,應主動給予預防性抗真菌藥或口服生態(tài)制劑,靜脈留置導管者,除注意局部消毒、防污染外,3-5天應拔管交換部位。
目前臨床上對妊娠劇吐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家中治療和住院治療。但由于妊娠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