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經方辨治呃逆(2)
2011-02-23 11:52
閱讀:4085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作者:水**南
責任編輯:水北天南
[導讀] 呃逆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癥。本病偶然發(fā)作,大多輕微而自愈;若持續(xù)不止,連續(xù)發(fā)作數(shù)日者,必須給予藥物治療方可平息
小承氣湯證案
石某,男,30歲。1989年9月23日初診。呃逆陣作1月余,未曾治療。3天來癥狀加重,經多方醫(yī)治,**、靜脈、肌注、口服中西藥物無效??淘\:呃逆頻作,呃聲高亢有力,頭暈乏力,微有耳鳴,潮熱陣作,口渴喜飲,小便略黃,大便燥而不爽,舌質淡紅,苔黃少津,脈沉細稍數(shù),證屬陽明積熱,壅滯氣機,升降失司。治宜通腑瀉熱,升清降濁,緩痙止呃。處方:生大黃15克,枳實12克,川樸15克,陳皮20克,竹茹15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1劑,水煎服。藥后腸鳴腹瀉,得大便2次后,呃逆明顯好轉,余無異常。原方大黃改為6克,6劑,水煎服。
藥盡呃逆即止,病告痊愈,半年后隨訪,呃逆無復發(fā)。
按:此案為胃腸積熱壅滯,腑氣不通,升降失常,氣機被遏而呃逆。暴呃頻作不休,呃聲高亢有力,皆為實熱之象。方選《傷寒論》小承氣湯蕩滌胃腸積熱,陽明濁氣下降,氣機升降如常。橘皮以疏膈上郁阻之氣,竹茹以疏久郁之膽火。佐以白芍、甘草和中益陰,柔肝緩急而解痙。全方共奏通腑瀉熱,急下存陰,和中降逆之功,使病已月余、暴呃3日不解之重癥共服6劑而愈。
理中湯合旋覆代赭湯證案
齊某,男,72歲,1998年3月16日初診。主因飲食不節(jié)而致呃逆。患者服中西藥數(shù)日,效果不著??淘\:胸脘痞悶,胃呆納少,呃逆頻頻,氣聲低微,四肢發(fā)涼,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弱無力。證屬脾胃虛弱,寒阻中州,升降失司,氣逆為呃。治宜溫中散寒,降逆止呃。處方:人參10克(另煎對服),附子10克,炮姜6克,白術12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6克,陳皮10克,丁香10克,生姜10克。3劑,水煎服。
上方后,胃脘痞悶、呃逆大減,脈象較前有力,藥既中病,繼宗前法,續(xù)進3劑。服藥后,呃逆已止,胃納已增,精神轉佳,再擬補中和胃法以善其后。
按:此例患者年過古稀,素體不健,由于飲食不慎,寒邪內侵,中氣被遏,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動膈而患呃逆。此為虛寒之象,非溫熱而寒不除,非補益則虛損不平?!端貑?middot;至真要大論》云:“寒淫所勝,平以辛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故用附子溫補腎陽;炮姜溫健脾胃,以祛寒邪;虛則宜補,《醫(yī)宗金鑒》指出:“補后天之氣無如人參。”故用人參、白術補益脾氣。配旋覆花、代赭石、陳皮、丁香、生姜降逆和胃以止呃逆。呃逆已止,當用補中和胃之品,以培中宮而復其胃氣,作為善后之策。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