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方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原方組成:“真生地黃、當歸身(以上各三分),牡丹皮(半錢),黃連(揀凈,六分,如黃連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抵黃連臨時增減無定),升麻(一錢)。右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柤,放冷服之。”用于治療“因服補胃熱藥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熱,發(fā)大痛(《蘭室秘藏》為”牽引頭腦,滿面發(fā)熱,大痛“),此足陽明別絡(luò)入腦也。喜寒惡熱,此陽明經(jīng)中熱盛而作也。”《蘭室秘藏》和《東垣試效方》中都載有該方。
李東垣書中未言何藥為君。“為君者最多”,從原方用量上看,升麻用至一錢,用量最大。吳昆在《醫(yī)方考》中對每味藥的分析為:“升麻能清胃,黃連能瀉心,丹皮、生地能涼血。乃當歸者,所以益陰,使陽不得獨亢爾。”方名清胃散,方中升麻清胃,量獨大,似可為君藥。但,升麻“氣平。味苦甘。微苦微寒。”(《湯液本草》)似不足以為清胃之主藥。
有以生地黃為君藥者?!豆沤衩t(yī)方論》中,羅美明確指出:“方中以生地涼血為君;佐以牡丹皮,去蒸而疏其滯;以黃連徹熱燥濕為臣,和之以當歸,辛散而循其經(jīng);仍用升麻之辛涼升舉,以騰本經(jīng)之清氣……”當代醫(yī)家焦樹德在《方劑心得十講》中也認為“方中以生地涼血益陰為主藥。”但《湯液本草》中對生地黃是這樣認識的:“《象》云: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東垣云: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治血。”生地黃不入陽明經(jīng),也不足以為君藥。
李疇人在《醫(yī)方概要》中指出“此方全籍石膏之平胃熱,乃生地、丹皮得力……”但石膏并非原方中固有,只是《醫(yī)方集解》中提到“一方加石膏”。臨證中重用石膏、以石膏為君藥,取效也多,但已屬清胃散的變方,并非原方本意。
方書中有認為黃連為君者。汪昂在《醫(yī)方集解》中指出:“此足陽明藥也。黃連瀉心火,亦瀉脾火,脾為心子,而與胃相表里者也。”似以黃連為君。初讀這段文字,黃連瀉脾,有所不解。后讀《湯液本草》,見有如下論述:“(黃連)《液》云: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瀉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始知汪氏有所本。只是強分脾與胃似有牽強,不知李東垣常以脾和胃互稱,此處瀉脾實指瀉土。
黃連為方中君藥,當為李東垣立方之本意。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對“君臣佐使法”有過論述,基本觀點為“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一法,力大者為君。”“君藥分兩最多,臣藥次之……”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錄有“東垣先生《用藥心法》”,“心法”中提到“主病者為君。……治中焦熱,黃連為君。”黃連清胃瀉火,治胃火牙痛,為主病者,為方中君藥順理成章。當然,黃連大苦大寒,也屬“力大者”。至于“分兩”,原方中黃連僅用六分,似較升麻一錢為少,但方中有“如黃連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抵黃連臨時增減無定”之說。如“夏月倍之”則黃連當然為方中用量最大者??记逦干⑺挝富鹧劳?,四季皆可見,但以夏月(及其前后)天熱時較為多見。原方主治病癥為“因服補胃熱藥”所致,而“服補胃熱藥”以天涼之秋冬季節(jié)多見,故東垣原方僅用六分或為“隨時用藥”之列。
目前臨床上對妊娠劇吐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家中治療和住院治療。但由于妊娠劇...[詳細]
意見反饋 關(guān)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