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胃痛中醫(yī)治療的體會
2018-11-18 21:00
閱讀:7596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武巴音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胃脘痛簡稱胃痛,是由外感邪氣、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氣機郁滯,胃失所養(yǎng),以上腹胃脘部疼痛為主癥的病證。西醫(y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神經官能癥,胃粘膜脫垂癥等疾病,以上腹胃骯部疼痛為主癥者,均可歸屬中醫(yī)學“胃院痛”范疇。
胃脘痛簡稱胃痛,是由外感邪氣、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氣機郁滯,胃失所養(yǎng),以上腹胃脘部疼痛為主癥的病證。西醫(y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神經官能癥,胃粘膜脫垂癥等疾病,以上腹胃骯部疼痛為主癥者,均可歸屬中醫(yī)學“胃院痛”范疇。
辯治經驗
1.調和脾胃,健脾養(yǎng)胃為先
《脾胃論》曰:“陰陽應象大論云:谷氣通于脾……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脾胃乃“后天之本”,是故善治諸病者,先調和脾胃。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情遷延不愈,脾胃運化功能受阻,致使氣血生化不足,故患者會出現(xiàn)能食難化、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胖、舌邊有齒印、脈細等“中虛”癥狀,本病根本于脾虛胃弱。脾胃同處于中焦,脾氣以升為健,胃氣以降為和,升降相因,共同維持中焦氣機的正常,也是一身氣機升降的基礎,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失常,故患者出現(xiàn)胃脘痞滿、隱痛、噯氣等癥。治療應健脾養(yǎng)胃、調和脾胃。我常用四君子湯化裁,藥用太子參、茯苓、白術、山藥益氣健脾養(yǎng)胃,佐加升脾氣的藥如麥芽、葛根、白術等,降胃氣的藥如半夏、陳皮、柿蒂等。
2.平肝降逆,和胃導滯為要
肝胃不和,痰濁內阻,胃氣上逆,可見惡心嘔吐,大便干結,苔膩等癥。若胃失和降,肝氣橫逆,痰濁中阻,胃氣壅滯,則上可見噯氣、嘔惡,濁陰盤踞,則中見痞痛,腑氣不行,則下可見便秘。此乃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胃虛宜補,痰濁宜祛,氣逆宜降。補瀉并施,兩相兼顧。藥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竹茹、黨參、蘇梗、香附、甘草等。胃失通降,膽汁上泛,濕熱蘊結,食積阻滯,則見胃脘堵悶疼痛,口苦,舌紅,苔黃膩等癥,膽氣有賴胃氣通降方不致上逆。若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常、情志不遂等,導致胃失通降,則膽汁上泛,胃氣愈益塞滯,食積不化,濕熱內生。因胃失通降在先,膽汁上泛于后。故降胃才是治本之圖,法宜降胃導滯。藥用半夏、蘇梗、白術、陳皮、萊服子、檳榔、焦三仙、大黃、荷梗、蒲公英。
驗案
任某某,男,41歲,2018年7月6日初診,4年前因吃生冷飲食而出現(xiàn)胃脘部疼痛,自行給予雷尼替丁治療,疼痛可以緩解,半年前到我院內科就診治療,行電子胃鏡顯示:胃潰瘍伴腸上皮化生,給予奧美拉唑、克拉霉素等藥物(具體劑量不詳)治療,并配合中藥(具體藥物及劑量不詳)治療,胃脘部疼痛緩解出院,1月前因生氣胃脘部疼痛加重,現(xiàn)癥見:胃脘部疼痛,壓痛不明顯,進食、受涼后疼痛加重,口干口苦,大便先干后溏,關節(jié)疼痛,腰痛,小便正常,睡眠差,舌質淡暗,苔白膩,左脈弦,右脈濡。中醫(yī)辨證為胃部虛寒,瘀血阻滯;給予祛寒暖胃,活血化瘀治療,方用四合湯加減。處方:高良姜15g,香附12g,百合20g,烏藥20g,蒲黃(包煎)10g,五靈脂10g,檀香6g,丹參20g,砂仁6g,白及12g,薏米20g,蘇梗12g,茯神20g,茵陳15g。五劑,水煎服,一日一劑,忌生冷、油膩飲食。7月11日二診,患者囑胃脘疼痛減輕,睡眠不良,在原方加夜交藤30g,合歡花30g,丁香12g,雞內金20g。五劑,水煎服,一日一劑。7月16日三診,患者囑胃脘已不痛,飲食增加,睡眠有所改善,腰痛,關節(jié)疼痛緩解不明顯,并且有陰囊潮濕的癥狀,在上方減蒲黃、五靈脂、夜交藤,合歡花,加黨參20g,杜仲15g,巴戟天15g,蛇床子15g,車前子(包煎)30g。七劑,水煎服,一日一劑。
按:四合湯是由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及失笑散四方組合而成,故名四合湯。為焦樹德教授常用治療頑固性胃痛的方劑,其良附丸善治寒凝氣滯型胃痛;百合湯善治氣郁的胃痛;丹參飲和失笑散既能活瘀滯,又可止血,又能理胃氣,是治療瘀血阻滯的胃脘疼痛。四合湯加除濕的藥治療此患者,方證相應,故能顯效。二診患者失眠,故加夜交藤,合歡花安神定志,三診,腰痛,關節(jié)疼痛,陰囊潮濕,屬于腎陽虛,濕氣下注引起,故上方減蒲黃、五靈脂、夜交藤,合歡花,加黨參、杜仲、巴戟天、蛇床子、車前子,補腎陽,祛水濕。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