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可引起大出血和死亡,應該引起臨床醫(yī)師的廣泛關注。它的發(fā)病機制是什么?哪些藥物可以引起?一旦出現如何處理呢?
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DITP)主要是因為某些藥物導致患者周圍血液當中血小板計數減少(<100×10^9/L),是血液科醫(yī)生面臨的重要臨床問題。
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病率約為5~10例/10萬人,其在老年人和住院患者中的年發(fā)病率可能更高。
DITP通??赡芡蝗怀霈F,可引起大出血和死亡,應該引起臨床醫(yī)師的廣泛關注!
輕者僅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和黏膜出血, 這是最早最常見的出血癥狀;中度表現為皮膚出血的同時伴有鼻出血、牙齦出血;嚴重者可合并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或肺部出血, 甚至顱內出血, 劇烈頭痛是腦出血首發(fā)癥狀。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
目前臨床上可以導致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的藥物主要存在于含有奎寧、肝素、奎尼丁、金鹽、阿昔單抗、利福平、利奈唑安、磺胺類藥物等多種藥物。
發(fā)病機制有哪些?
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發(fā)病機制主要包括3個方面:
3大機制
一骨髓抑制性血小板減少癥。
一些藥物具有抑制巨核細胞生成的效果,或會對于巨核細胞存在直接毒性作用,如噻嗪類衍生物、氯霉素等。
二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部分藥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原性,所以在進入人體之后,人體就會產生藥物的依賴性抗體,具有特異性的抗體能夠在補體的作用下對因藥物結合的血小板產生破壞作用,導致血小板產生減少。
三是非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部分藥物會對血小板產生直接的破壞作用,導致輕度血小板減少癥狀出現。
哪些藥物可以引起?
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一般會存在數日、數周乃至數月的用藥史,大多數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在用藥的24 h和1周內都會出現發(fā)病,有少數藥物因能夠在體內長期的滯留,會在數周或數月以后才會出現血小板減少。患者在使用藥物過程中如果出現血小板計數急劇下降,均應考慮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發(fā)生。
那么常見的能夠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有哪些呢?
臨床上常見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有:肝素、奎寧、奎尼丁、阿昔單抗、金鹽、利奈唑胺、利福平、磺胺類、卡馬西平、丙戊酸、西咪替丁、對乙酰氨基酚、氯噻嗪、氯霉素、氟達拉濱、奧沙利鉑、環(huán)孢素、利妥昔單抗、硫酸魚精蛋白等。
有文獻將各類藥物大致歸納為下表:
224例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涉及藥品的種類
如何處理及預防?
藥物性血小板減少癥一經確診或出現疑似不良反應,及時停藥是最關鍵、有效的處理方式;
對PLT<20×10^9/L的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 避免一切增加顱內壓的活動, 以免顱內出血危及生命;
大部分患者停藥后血小板會逐漸恢復正常, 無需特殊治療;
嚴重出血癥狀者可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對于激素治療無效的病例, 可試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
預防大于治療。臨床醫(yī)師需要加強對藥物的不良反應的認知, 對于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藥反應迅速,及時考慮到藥物相關性血小板減少!
參考文獻:
李東玲.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發(fā)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及防治[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0,18(01):76-77.
沈曉嵐,趙萍,沈晨昱.280例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21,21(08):1007-1009+1013.
劉艷.224例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文獻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06):46-49.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xù)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專業(yè)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