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腫瘤科醫(yī)學進展 > BMJ:癌癥篩查是否獲益獲新結論
目前,對于癌癥篩查的利弊依然存在爭端,有的學者對篩查作用提出質疑,也有專家認為高質量、全民為基礎的篩查是很必要的。為此,一項研究旨在確定一個匯集的,定量的對乳癌或大腸癌篩查后到生存獲益的時間長度,其結果發(fā)表在《BMJ》雜志 上。
研究具體內容:
通過對以人口為基礎的隨機對照試驗收集生存數(shù)據(jù),進行Meta分析,對比篩查人群和非篩查人群的乳腺癌或大腸癌患病情況。 在美國,丹麥,英國和瑞典進行的試驗。
人口:篩查的患者年齡超過40歲。主要觀察指標:在篩查和非篩查人群中,至乳腺癌或結直腸癌所致死亡的時間。通過糞便潛血試驗進行大腸癌篩檢,通過乳房X線檢查乳腺癌篩查。
結果:我們的研究包括5項乳腺癌篩查試驗和4項結直腸癌篩查試驗的結果。乳腺癌的篩查方面:在每5000名接受乳房X線照相術篩查的女性中,每預防1例乳腺癌所致死亡需要3.0年(95%可信區(qū)間為1.1-6.3年),在每1000名接受篩查的女性中,每預防1例死亡需要10.7年(4.4-21.6年)。在每5000個進行糞便潛血試驗篩查的人中,每預防1例結直腸癌所致死亡平均需要4.8年(2.0-9.7年)。對于每1000例接受篩查的患者,每預防1例結直腸癌所致死亡需要10.3年(6.0-16.4年)。
研究結果表明,預期壽命超過10年的患者人群是乳腺癌和大腸癌篩查是最合適的。將時間延滯定為篩選準則,會鼓勵確定更明確的風險事項和對乳腺癌、大腸癌篩查的好處。
研究者觀點: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以年齡大于50歲的個體為主的人群,在每5000個進行糞便潛血試驗篩查的人中,每預防1例結直腸癌所致死亡平均需要4.8年。上述結果表明,對于大部分預期壽命不足5年的患者而言,篩查的危害大于益處。此外,對于每1000例接受篩查的患者,每預防1例結直腸癌所致死亡需要10.3年,這表明對于大部分預期壽命大于10年的患者,益處可能大于害處。
乳腺癌的結果與上述結果相似:在每5000名接受乳房X線照相術篩查的女性中,每預防1例乳腺癌所致死亡需要3.0年,在每1000名接受篩查的女性中,每預防1例死亡需要10.7年。
“因此,應鼓勵預期壽命大于10年的患者接受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篩查。”研究者們寫道。“相反,對于預期壽命不到3~5年的患者(即,比每5000人中1人絕對風險降低的時間間隔要少),可能不應鼓勵篩查,因為潛在的風險可能大于小概率獲益。”他們解釋說。
然而,他們警告說,這些結果不應被用來否定篩查對于預期壽命有限的個體的意義。“相反,我們的結果應指導個體化決策:在使獲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的同時考慮患者的偏好和價值。”Lee醫(yī)師和同事指出。
確定“時滯”
研究者們分析了在以年齡大于50歲的個體為主的人群中進行的5項乳腺癌篩查試驗和4項結直腸癌篩查試驗的結果。這9項試驗都是基于人群的隨機對照試驗,均比較了篩查與非篩查人群,都被Cochrane協(xié)作組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鑒定為高水平研究。
研究者們指出,篩查這兩種癌癥可在早期發(fā)現(xiàn)無癥狀的癌癥,這些癌癥如果不接受治療,數(shù)年后會導致癥狀出現(xiàn)甚至死亡。因此,篩查有一個“獲益時滯”——從篩查的日期(即個體暴露于篩查的潛在風險)到在臨床試驗中觀察到益處的時間點。
然而,個體從篩查到可能從篩查獲益之間的時間間隔有多長仍不清楚。有關篩查的隨機對照試驗傾向于關注獲益大小,而不是這些益處實際發(fā)生的時間,研究者們解釋說,這導致了有關獲益時滯的建議存在差異。
為了確定篩查的獲益時滯,研究者們用癌癥特異性死亡率中的絕對風險降低計算出達到益處不同閾值所需的年數(shù)。這些絕對風險降低范圍為:預防1例癌癥死亡/篩查1萬人到預防1例癌癥死亡/篩查500人。
他們發(fā)現(xiàn),各項研究的死亡率獲益各異,但是結直腸癌的死亡率獲益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穩(wěn)步上升:15年時,每篩查1萬人可預防23例結直腸癌死亡。乳腺癌篩查也是如此:15年時,乳房X線照相術的獲益上升至每篩查1萬女性可預防19例死亡。他們發(fā)現(xiàn),每1萬例篩查結直腸癌的人中有3例受害,每1000例篩查乳腺癌的人中有1例受害。因此,1000人中有1人的絕對風險降低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潛在獲益將超過潛在風險的合理閾值。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fā)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