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免费视频,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三,我要看免费毛片,久久一er精这里有精品,日韩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成人亚洲在线,欧美亚洲在线

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yè)交流 > 運用溫病方證對應原則治脾胃病

運用溫病方證對應原則治脾胃病

2012-08-16 13:53 閱讀:3081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責任編輯:潘樂樂
[導讀] 溫病方證體系方法的運用重點在辯方證,一是先辨衛(wèi)氣營血、三焦病位,再辯方證;二是辨特征癥后用方,突出辨證重點;三是復合方證用合方,此為溫病方擴展到雜病治療常用的方法。 方證論治強調已經(jīng)典原著的原始方證為依據(jù)。要求醫(yī)者必須熟諳《傷寒論》、《溫病

    溫病方證體系方法的運用重點在辯方證,一是先辨衛(wèi)氣營血、三焦病位,再辯方證;二是辨特征癥后用方,突出辨證重點;三是復合方證用合方,此為溫病方擴展到雜病治療常用的方法。

    方證論治強調已經(jīng)典原著的原始方證為依據(jù)。要求醫(yī)者必須熟諳《傷寒論》、《溫病條辨》等經(jīng)典的原文,掌握其中方與證相關的規(guī)律、方證效應的規(guī)律以及辨識方證的思路。因此,辯方證要有深厚的理論為依托,遵循前人已經(jīng)建立的規(guī)范。溫病方證體系方法的運用重點在辯方證,即溫病方劑的適應癥,從而迅速定出有效方劑。這個辨識方證的過程,同時也是辨認患病機體疾病演變的過程。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先辨衛(wèi)氣營血、三焦病位,再辯方證;簡便而準確地運用溫病方,此方法在外感病中常用。二是辨特征癥后用方,突出辨證重點。三是復合方證用合方,此為溫病方擴展到雜病例如脾胃病治療常用的方法。

    辨三焦病位后辯方證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兩者構成表里配合關系。脾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為人身之重要臟腑。脾與胃的關系,體現(xiàn)為水谷納運、氣機升降相因、陰陽燥濕相濟等三個方面。脾胃濕熱證的形成,與人體體質有密切的關系。中指出:“太陰內傷,濕飲內停,客邪在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

    脾胃濕熱理論的發(fā)展在明清時期達到高峰。由于溫病學派的興起,濕熱理論在以往的基礎上,完善了病因、發(fā)病、病機和辨治、方藥等各種內容,例如薛生白的有關濕熱病專著等等,溫病學派對于濕熱病的認識是最全面的。故對于脾胃濕熱證的病人,擅長從三焦辨證的角度出發(fā),運用溫病方來治療比較合適。

    如治王某,男,26歲,2010年2月27日來診。腹脹、飲食欠佳數(shù)年。患者訴數(shù)年來食欲不佳,體重下降,晨起口干苦,進食后腹脹,伴暖氣、反酸,時有胸骨后疼痛及燒灼感,小便色黃,大便調。既往(2008年)胃鏡檢查有慢性胃炎,病史兩年。舌質嫩紅、苔黃黏膩,脈滑。

    根據(jù)舌脈及癥狀辨為濕熱蘊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濕熱中阻,氣機不暢,濁氣不得下降,故腹脹、噯氣、反酸;熱盛傷津,津不上升而口干口苦;濕熱熏擾心胸則時有胸骨后疼痛及灼燒感;脾不健運,濕濁下注,故小便色黃;舌紅苔黃黏膩、脈滑,皆為濕熱并重,蘊阻中焦脾胃之征象。

    病機明確,用王氏連樸飲化裁。藥用:黃連10克,厚樸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30克,石菖蒲10克,半夏10克,香豉10克,山梔10克,蒲公英20克,焦白術10克,焦三仙各10克,雞內金10克,烏賊骨20克,瓦楞子20克,三七粉10克,7劑。諸癥好轉,繼調理2月余,后在2011年3月胃鏡檢查未見異常,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連樸飲,又名王氏連樸飲,為清代著名醫(yī)家王士雄所創(chuàng),載《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將連樸飲方擴展為七味藥,川連、厚樸、石菖蒲、半夏、香豉、山梔、蘆根,原文中言:“諸郁之發(fā),必從熱化。土郁者,中焦?jié)袷?,而升降之機乃窒。

    其發(fā)也,每因吸受暑穢,或飲食停滯,遂至清濁相干,亂成頃刻,而為上吐下瀉。……連樸飲祛暑穢而行食滯。”其為主治濕熱之邪逆亂中焦所致霍亂的主方,亦可用于濕溫病而見身熱心煩,胸悶嘔惡,溲赤苔黃者。

    對于連樸飲方證,認為脾胃濕熱證特征性臨床主癥為脘痞納呆,腹脹便溏,口中黏膩,不思飲食,小便短赤;兼證包括:發(fā)熱,汗出不解,頭痛,眠差,口干喜冷飲,飲水量少,喉中梗塞不適等。舌脈指征為舌質紅絳或暗,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臨床凡是遇到此證患者多選用連樸飲加減對證治療,往往收到不錯的驗效。

    在脾胃濕熱證的用藥方面,亦要重視藥證,例如以烏賊骨、瓦楞子制酸止痛。對于慢性脾胃病,本著“久病多瘀”的原則,常在方中加用三七粉,囑患者與藥一起沖服,以活血化瘀,可以提高療效。同時,由于“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胃病病人往往兼有睡眠欠佳的癥狀,針對這類病人,茯苓用量大可有茯神之寧心安眠之功效,如果患者舌苔白膩,可以將茯苓量加用至50克化濕,同時有安神功效。

    辨特征癥后用方

    在方證對應的運用上,尤其重視把握特征性的癥狀。臨床上不管是什么病,不管患者的表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只要能發(fā)現(xiàn)某一方證的特征性表現(xiàn),就緊緊抓住這一特征性表現(xiàn),確定為某“方證”,徑投該方予以治療。

    如臨床上運用清暑益氣湯,李東垣原治癥為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jié)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糜,或如泔色,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在以上諸多癥狀中,如見四肢困倦、胸滿身重、便溏溲赤、口渴白汗,苔膩脈虛,即為清暑益氣湯證的特征性表現(xiàn),可用其加減治療。

    辨治脾胃病的方證對應經(jīng)驗,列舉如下:1.沙參麥冬湯證的辨證要點為:咽干口渴,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2.三仁湯證的識證要點為:體重肢倦脘痞,舌質暗紅,舌苔白膩;3.甘露消毒丹證的識證要點為:身熱困倦,胸悶腹脹,咽喉腫痛,舌紅,苔白厚或黃;4.蒿芩清膽湯證的識證要點為:寒熱似瘧,胸脅脹滿,舌紅,舌苔黃膩;5.溫膽湯證的識證要點為:嘔惡、心煩、不眠、苔膩;6.藿香正氣散證的識證要點為:惡寒發(fā)熱、惡心嘔吐或腸鳴泄瀉、舌苔白膩;7.補中益氣湯證的識證要點為:體倦肢軟、少氣懶言、舌淡脈虛;8.參苓白術散證的識證要點為:飲食不化、脘痞乏力、腸鳴泄瀉、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復合方證用合方

    小柴胡湯來自《傷寒論》,溫膽湯來源于宋代陳無擇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其組成為柴胡10克,黃芩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30~5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功能為清膽和胃,理氣化痰。本方用治膽胃不和,痰熱擾動之虛煩不寐、胸滿、口苦、驚悸或嘔吐呃逆及癲癇等病證。

    如柴胡溫膽湯從方證對應的角度分析,此方的臨床識證標準為:1.樞機不利,痰熱上擾清竅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舌質紅,苔薄白或白厚,脈弦、緩;2.樞機不利,痰熱上犯心竅出現(xiàn)的心神不安、少言寡語、或哭笑無常、言語錯亂、記憶力下降、失眠、納差,苔白厚膩,脈緩或滑;3.樞機不利,濕熱下注導致的經(jīng)帶異常;4.樞機不利,濕熱阻滯膽腑所致的劍突下方疼痛或壓痛,惡心厭油,舌質紅,苔白厚,或薄黃、黃厚;5.樞機不利,痰熱阻于胸膈出現(xiàn)的胸滿脅痛、心煩胸悶,眠差,脈弦,心情緊張、憂慮,甚至恐懼等。

    簡言之,本方所主證候,不論其來路如何,而其病機屬濕(痰)熱內阻,或影響膽胃,或上擾心竅、清陽,或使三焦不利。若見胃脘痞悶、胸滿脅痛、口干口苦,舌紅苔白或黃厚,脈弦或滑者,均可用其清熱化痰、理氣和中。

    如治夏某,女,68歲,2009年11月28日因“進食后胃脹數(shù)年”就診。訴數(shù)年來進食不易消化,胃脘脹滿,時有右脅疼痛,口中黏膩,口干喜冷飲,偶有頭昏,睡眠欠佳,舌質紅絳、苔白黏,脈滑。BP:110/70mmHg。11月20日B超提示:肝肋下1.2cm,右腎小囊腫。

    證屬痰熱蘊結胸脘,上擾清陽,方用柴胡溫膽湯加味: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黃連10克,瓜蔞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夏枯草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蘇梗10克,茯苓50克,7劑后胃脘脹滿好轉,仍有口干,小便黃,舌紅苔白,原方加淡竹葉15克,滑石10克,7劑之后諸癥好轉,原方改用丸劑繼續(xù)服用1月告愈。

    《臨證指南醫(y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故在治療脾胃病時,常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酌加黨參、茯苓、白術之類補氣升清藥,或佐柴胡、郁金、香附之類調肝升清藥,并配伍半夏、枳實、沉香、蘇子等和胃降逆之品,如此升降相因,提高了臨床療效。

    小結:所謂方證,是中醫(yī)用方的指征和證據(jù),也稱為方劑主治。方指方劑、復方,證指證候。方證對應指一方與一證相對應,一方與一證相適應的狀態(tài)。用方證對應的方法對患者病情進行辨證,即有時證,用是方。要運用好溫病方證對應原則,首先是原汁原味地理解經(jīng)典溫病方證理論,例如方證對應原則中方證相應、湯證相應。其次是把握四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辨舌(脈)與辨因相結合,通治方與專治方相結合,方證對應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再次才可能在此基礎上有所心悟,尋找方與證的對應點以及方與病的契合點,明確方對證的作用方式及病證的內在聯(lián)系,是提高中醫(yī)臨床療效的關鍵。

    鏈接

    呂文亮,湖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梅國強教授學術經(jīng)驗繼承人,長期從事《溫病學》的教學、臨床及科研工作,擅長運用方證對應體系指導臨床,對脾胃病的研究尤為深刻。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