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9歲衛(wèi)生院女院長之死!
2022-08-08 16:14
閱讀:3359
來源:衢江發(fā)布
作者:愛愛醫(yī)小編
責任編輯:愛愛醫(yī)小編
[導讀] 與“心靈雞湯”相比,可能一碗白開水,更實在,更解渴。
“美娣走了,我這些天難過得都沒怎么睡好。”7月26日上午,坐在衢江區(qū)嶺洋衛(wèi)生院輸液室的休息凳上,抱珠龍村村民李加呈時不時抹一下眼淚。
李加呈說的“美娣”,全名廖美娣,是嶺洋衛(wèi)生院院長,7月15日清晨,在衛(wèi)生院值班時,突發(fā)心梗,搶救無效,次日去世,年僅 49 歲。
這位在嶺洋鄉(xiāng)扎根了32年的基層醫(yī)護工作者、衢江區(qū)第十三屆黨代表,永遠離開了她深愛的崗位和熟悉的鄉(xiāng)鄰。嶺洋鄉(xiāng),地處烏溪江深處,占地面積154平方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個彎,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嶺洋的地理位置。這樣一個偏遠地區(qū),待不住的青年勞動力紛紛出門打拼,只留下年邁老者獨居深山。山路彎彎,群眾看病十分不易,尤其遇到突發(fā)的急病,留守在家的老人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廖美娣,而只要接到老人犯病的消息,廖美娣總是二話不說,背上藥箱緊急上門處理。村民張名倉的父親,生前身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讓兒子“去找美娣”。那時沒有電話,張名倉心急火燎飛奔到衛(wèi)生院:“美娣,我爸又難受了?!绷蚊梨仿犝f后,放下手頭工作,跟在張名倉身后,連走帶跑趕去診治。從衛(wèi)生院到張名倉家,要爬40多分鐘的山路,廖美娣從沒說過一句累,從沒婉拒過一回。時隔多年,張名倉還記得廖美娣每次上門的樣子:背著藥箱,風風火火翻山越嶺,遇到老人要掛鹽水,她就耐心地等在一旁,從白天等到黑夜,“起初,她不熟悉路況,下山時我就陪著,下雨天,她的鞋子踩在泥漿里,白色變成灰色;后來,她熟悉了,不讓我送,我站在高處,看著她的身影淹沒在叢林中,心里是說不上來的感動和敬佩”。感同身受的還有76歲的馮金鳳,見到記者,老太太就帶著哭音嘆息:“美娣沒了,太可惜了。”老人說,自己去年摔傷了手,城里的醫(yī)生說要開刀,“費用9000多塊,我哪里承擔得起?!辈婚_刀,那就要掛針和貼膏藥。回到嶺洋后,老人找到廖美娣,指明要她幫自己掛針。“掛了好幾個月,有幾次下大雨,美娣說:‘大娘路難走,你別來衛(wèi)生院了,我過來幫你掛?!铝税啵驼娴呐軄砹?,一陪就是好幾個小時?!瘪T金鳳哽咽道,和美娣認識二十多年了,她總是一心一意照顧老百姓,不考慮自己。廖美娣出事后,馮金鳳著急地打了六七個電話,但電話那頭,熟悉的聲音再也沒有響起。廖美娣已經(jīng)離開半個月,李玉清還是沒有緩過來,“那天,路過嶺洋衛(wèi)生院,習慣性地想去看看美娣,突然想到她已經(jīng)不在了,心里像被針扎到一樣疼?!?/span>65歲的李玉清是外嫁到嶺洋鄉(xiāng)的媳婦,退休后隨著丈夫回老家定居。她的身體不太好,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需要常年吃藥。地處深山腹地的嶺洋衛(wèi)生院,藥品種類并不齊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兩種治療冠心病的藥,衛(wèi)生院就沒有。如果要到城里買,不會開車的李玉清得先坐城鄉(xiāng)公交到湖南鎮(zhèn),然后轉車到大潤發(fā),再轉308路公交車到醫(yī)院,一趟就是3個多小時。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李玉清問廖美娣能不能幫她買藥。“行,我到城里開會或是辦事時,幫你買?!绷蚊梨匪鞈?。李玉清以為廖美娣只是客氣下,沒想到,過了段時間,廖美娣主動打來電話:“明天我要去城里開會,要幫你帶藥嗎?”“要,太需要了?!?/span>就這樣,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幫李玉清買藥”成了廖美娣主動承攬的額外工作?!拔叶加洸磺迕梨穾臀屹I了多少次了?!彪娫捘穷^,李玉清說著說著有些哽咽,“我們這些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邊,沒有美娣的幫忙,病情都不好控制?!?/span>李玉清只是其中一位受助村民,廖美娣的丈夫李小斌說,妻子只要接到出山開會、培訓的任務,總會提前通知一些身患慢性病的村民,主動詢問要不要幫忙買藥,最多的時候,她的包里要放五六張醫(yī)保卡。時間長了,丈夫有些心疼:“你不是多一些事情操心嗎?”廖美娣笑笑:“我們這里交通不便,村民出趟門不容易,我操心點,他們就輕松點?!?/span>正說著,魚山村黨支部書記柴良豐推門而入,聽說記者來到嶺洋采訪,他放下工作趕來?!笆ッ梨罚菐X洋的損失。”柴良豐動情地表示。2020年,柴良豐回村擔任書記,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嘉興工作。“我爺爺、奶奶、叔叔身體不好,我在嘉興二十多年,家人的身體狀況,我總會問美娣,要買什么藥,也找美娣幫忙?!辈窳钾S說,嶺洋鄉(xiāng)一大半村民在外工作,大伙可以安心奮斗,多虧美娣在背后出力。1990年夏天,18歲的廖美娣作為衢縣衛(wèi)校第一屆畢業(yè)生,被分配到嶺頭鄉(xiāng)衛(wèi)生院(嶺洋衛(wèi)生院前身)。報到那天,抱珠龍村村民李昌文正好碰上了,他瞄了一眼這個年輕女孩:1.6米的個子,瘦瘦的,穿著一件棕色格子大衣,笑瞇瞇地聽人說話?!斑@么嬌滴滴的小姑娘,肯定待不住?!崩畈陌迪?。但他沒想到的是,廖美娣會在深山待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回想起當年情景,李昌文淚流滿面。“這些年,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像廖院長那樣隨叫隨到。”90后醫(yī)生祝浩回憶說,自己2015年進入嶺洋衛(wèi)生院后,記不清跟著廖院長上門服務多少次,大部分地方車子只能到半山腰,廖院長扛起儀器開始翻山,披星戴月、風雨無阻。類似一幕,也刻進老同事鄭金山的腦海里。2012年到2018年,鄭金山在嶺洋衛(wèi)生院上班,“廖院長對工作的熱忱值得我學習,她把醫(yī)療服務延伸到百姓家中,送到村民心里。”最讓鄭金山佩服的一點是,這么多年,很多同事調進調出,唯有廖美娣牢牢堅守在嶺洋,守望深山百姓的康寧歲月。“她不是沒有機會調出去,我曾經(jīng)問過她,你干嘛不走?她回答說,‘我本來就是嶺洋人,從小到大,聽說過不少鄉(xiāng)親因為缺醫(yī)少藥耽擱病情的事情,作為嶺洋的女兒,我肯定不能走?!边@番話,李加呈一直記著,“大山的女兒,從深山走到城市,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她用高貴的品德和擔當為我們撐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藍天。”一年又一年,廖美娣就這樣用腳步守護庫區(qū)人民的身體健康,祝浩說,嶺洋鄉(xiāng)11個行政村,廖院長熟悉每一處的一草一木,全鄉(xiāng)1200多名60歲以上老人,廖院長對他們的身體情況了如指掌,作為“回報”,全鄉(xiāng)大多數(shù)的常住村民,都認識廖院長,只要看到她,都會親熱地叫一聲“美娣”,就好像看到家人一樣。“紅心向黨,越嶺翻山懸壺入職;白褂為民,鞠躬盡瘁濟世扶村?!绷蚊梨飞埃e暇之余愛好習作,她離世后,市作協(xié)會員廖元龍、衢江區(qū)詩詞學會原會長葉昌華等一批文學愛好者紛紛用文字來表達思念和不舍。一位詩友說:廖美娣將初心溶在血液里,把使命化在行動中,無愧于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違規(guī)、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