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是芍藥科芍藥屬的著名草本花卉。芍藥入藥首載于《神農本草經》,“生中岳川谷”, 以根供藥用。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芍藥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始稱芍藥之根有赤、白兩種。至宋,已明確地將芍藥分為“色白多脂肉”的金芍藥和“色紫瘦多脈”的木芍藥,這和現代中醫(yī)使用的白芍和赤芍已基本一致。白芍和赤芍都是芍藥的根?!侗静菥V目》認為,“根之赤白,隨花之色也。”此說似未得當。明清時期,栽培芍藥應該是藥用芍藥的主流,而且同樣的栽培芍藥被以不同的加工方法分別生產赤芍和白芍。
20世紀以來以野生還是栽培(產地)區(qū)分赤白芍藥已經得到本草學界和藥材界普遍認同,最早大概是源于張錫純1909年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對赤白芍藥的地域區(qū)分。2010版國家藥典規(guī)定的赤芍和白芍均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赤芍還包含川赤芍PaeoniaveitchiiLynch)。一般認為,赤芍主要指芍藥野生品,不刮皮不水煮加工者,肉紅皮赤。白芍主要指藥用芍藥栽培品,刮皮(或擦皮)水煮加工者,肉白皮紅。
注意:以上所說并非絕對,赤芍也有刮皮的,也有栽培品制作的,浙江不刮皮的瘦小栽培白芍常代赤芍用;白芍也有野生品,如寶雞白芍為野生品。
白芍味苦,性涼。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fā)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炒白芍又稱炙白芍。為白芍片用麩以文火炒至微黃,略帶焦斑,篩去麥麩,晾涼入藥者。酒白芍又名酒炒白芍、酒芍。為白芍片用黃酒淋灑拌勻,然后炒干入藥者。寒性緩解,活血功效增強。醋白芍又名醋炒白芍、醋芍。為白芍片用米醋噴淋,用文火微炒入藥者。偏于斂肝止痛,養(yǎng)血止血。焦白芍又名焦芍、白芍炭。為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滅盡火星,然后晾干入藥者。偏于斂血止血。
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能。生赤芍以清熱涼血力勝。多用于溫病熱入血分的身熱出血,目赤腫痛,癰腫瘡毒。 炒赤芍:炒后藥性偏于緩和,活血止痛而不傷中,可用于瘀滯疼痛。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力勝,清熱涼血作用較弱。多用于閉經或痛經,跌打損傷。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