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腫瘤科醫(yī)學進展 > 腫瘤基因組分析:未來出路或TMI?
是否值得投入大量金錢進行癌癥靶向治療是爭議最多的內容之一。ASCO 2014將此列為今年年會的主題之一以闡明癌癥靶向治療的價值。與會過程中,研究人員就此進行了討論,包括靶向治療的復雜性,基因組分析以期靶向藥物可以第一時間里靶向靶點等。
癌癥基因組測試已經應用臨床。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Charles Rudin表示其所在癌癥中心在治療腺癌時已經將其作為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而針對肺癌的其他亞類的治療,測序方法指導臨床治療正在試驗中。另外,測序技術的應用反過來促進了腺癌分類的改變,進而影響治療結果。肺癌的常見突變?yōu)镵RAS基因的突變,目前還無直接針對這一突變的藥物。然而腫瘤往往同時激活EGFR突變,鄰近的ALK出現大量重排現象,而目前已經有藥物阻抑(或阻止一段時間)這類突變導致的生長。而實際操作過程中發(fā)現,靶向治療比那些沒法確定突變靶點的以及已知靶點但沒有采用靶向療法的效果更好。
但是在“Tumor genome profiling: Field of dreams or ethical minefield(腫瘤基因測序:夢想之區(qū)還是倫理雷區(qū))”分會場,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Angela Bradbury提醒大家,腫瘤基因組測序同樣有利有弊。Angela Bradbury認為腫瘤基因測序是有益的說法只是一種推測,并不是一種板上釘釘的既成事實,希望大家考慮周全,找到合適利用基因測序的手段,讓病患、病患家庭及全社會都能從中獲益。
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 Jennifer McCormick擔心腫瘤群體集體陷入某些突變的條條框框中,她建議應該考慮全基因組測序結合某些突變的方式。而實際上,DNA測序目前已經相當便宜,民眾選擇全基因測序將形成趨勢。因而,測序結果指導治療決策必然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從某些基因,到基因面板到整個基因組測序。不過測序越多,信息量越大。到時候就不是測序本身這件事來,還要決定哪些測序結果值得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去分析。
來自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的Mark Robson認為,目前對于臨床醫(yī)生是否有義務研究基因組測序過程中發(fā)現的附帶信息,還是將相關信息轉達給病患本身尤其自行處理,還未形成統一意見。如果臨床醫(yī)生深入研究測序過程中發(fā)現的其他信息,顯然臨床醫(yī)生精力不夠,例如,臨床醫(yī)生通過測序結果發(fā)現其治療的癌癥病患同樣具有罹患心臟病或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同樣,這些發(fā)現對于病患來說也是一種負擔,他們一旦知道他們的測序結果,他們要根據那些還未表征出疾病的基因測序結果來決定是選擇臨床試驗還是尋找基因咨詢師。
就以上觀點,Angela Bradbury認為測序本身并無價值,測序的價值在于如何改變病患的治療方案。例如,發(fā)現某個突變在臨床上可應用的,也就是說有針對性藥物的才有價值。說到底,還在于病患本身的突變有沒有確定。例如,一個在多個州同時進行的臨床試驗,除非病患已經確定相關突變,否則對于參試來說治療方案并不會改變。另外,測序結果的價值還在于揭示了測試個體的遺傳易感性,這樣,病患可以將其測序結果與其家屬共享。其他突變結果目前可能還缺乏應用性,但是隨著更多新的風險基因的確定,更多新藥的開發(fā),這一現狀或發(fā)生改變。另外,關于癌癥基因組測序,其未來價值的體現還取決于界定研究和臨床測序之間的流動分界線。
Jennifer McCormick表示,當下病患有的參加的是臨床測序有的參加的是研究測序,不過爭論是有好處的,因為可以在爭論中創(chuàng)新,在爭論中獲得新知識。而關于某一測試何時可以進入到臨床應用階段,她認為,需要一個上層管理框架,“不要抑制創(chuàng)新,但是必須要有證據證明,我們是在向前發(fā)展,而不是在重蹈覆轍”。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fā)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