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科醫(yī)學進展 > 異位胰腺的內鏡診治經驗匯總
異位胰腺是指位于胰腺以外部位,且與正常胰腺組織無解剖和血管聯系的孤立的胰腺組織,屬于一種先天性發(fā)育異常,多位于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因其癥狀不典型,易發(fā)生誤診。
病例詳情:胃上皮下病變?yōu)楹窝杆贁U大?
隨著胃鏡及超聲內鏡檢查的逐漸普及,異位胰腺術前診斷率得到了明顯提高,治療方式也由以往的以手術為主轉為以內鏡下治療為主。自1999年Gotoda等首次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一次性切除消化道早癌以來,該技術已廣泛用于早癌的治療,并逐漸將其擴展至黏膜下腫瘤的切除,取得較好療效。
異位胰腺屬于一種先天性畸形,又稱為迷走胰腺或副胰腺,是指在胰腺自身以外生長的與正常胰腺組織無任何解剖、血管關系的零星胰腺組織,其發(fā)生與胚胎發(fā)育異常有關。異位胰腺可發(fā)生于任何臟器,主要發(fā)生在胃、十二指腸和空腸,少數可見于肝臟、膽囊、膽總管、腸系膜、大網膜、肺縱膈等部位??赡芤驒z查方法限制及收集病例的局限,筆者所發(fā)現異位胰腺均位于胃部,且大部分位于胃竇,主要分布于大彎、前壁和后璧,與國外文獻報道一致。
異位胰腺患者大多因腹痛、腹脹、反酸、燒心等消化道癥狀就診而發(fā)現,尚有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多于胃鏡檢查時發(fā)現。內鏡下多表現為臍形、半球形或息肉樣隆起,形態(tài)及大小差異大,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典型病灶頂部中央多有臍樣凹陷,部分有導管并口,可分泌消化酶,但這一表現并非特異性。
超聲內鏡可確定定胃腸壁各層病變的來源和性質,根據病變形態(tài)、大小、起源層次、內部畫聲及邊緣邊界等特征,可對消化道黏膜下病變進行初步的定性診斷,對異位胰腺的診斷與其他黏膜下腫瘤的鑒別具有重要意義。異位胰腺EUS聲像圖多為起源于黏膜層、黏膜下層的低回聲、等回聲、稍高回聲或混合回聲改變。
異位胰腺的治療目前尚無確切的定論,有學者主張應視有無并發(fā)癥或異位胰腺的大小和浸潤深度決定,無并發(fā)癥者不主張手術;有學者主張不論有無癥狀,均應行手術治療;有學者主張,較小且無癥狀的病變,可以進行長期隨訪觀察,較小的位于黏膜下層或黏膜肌層的病變,可以進行內鏡下病灶切除,對于累及固有肌層或漿膜層,內鏡下治療難以完全切除或切除過深導致穿孔兒率較大,則以手術切除為宜。筆者認為對于無癥狀的異位胰腺患者,可以進行長期隨訪觀察,有癥狀的患者均應行手術治療,而內鏡下治療可以作為該病的首選。
ESD與既往應用的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相比,能—次性完整地切除較大病灶,同時切除的病灶深度可達到固有基層,降低病灶的殘留和術后再發(fā)生率。出血是ESD的另一個重要并發(fā)癥,術中預防出血是非常重要的,應仔細辨認黏膜下血管,保證視野的清晰,少量滲血可直接用冰生理鹽水或2%去甲腎上腺素溶液沖洗,小血管可直接用電凝處理,較大血管可使用熱活檢鉗燒灼,同時可使用APC、止血鋏止血,盡量減少術中出血。
隨著內鏡器械的發(fā)展和內鏡技術的成熟,ESD在臨床獲得廣泛的應用,為上消化道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ESD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是一項操作難度較高、風險較大的技術,對術者有較高要求,該項技術可有效應用于上消化道異位胰腺的治療,使相當一部分患者免于外科手術,這是一項非常有前景的內鏡技術,術者應當不斷積累經驗,提髙自身水平,進一步促進該項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障礙,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特征,伴有...[詳細]